$40
《Sample 樣本》第十八期/災難應變手冊
已售完
描述
今期以「災難應變手冊」為題,細數災難前後的應變策略,關注災難的知識問題。身於災難頻繁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自處?
❒ 封面專題/災難應變說明書
香港在全球自然災害風險排名第三,亞洲排名第一。雖然我們身處安全之都,但環顧歷史,香港每年經歷自然災害侵襲的次數並不算少。透過閱讀說明書內的各類災害細項,包括〈天災應變計劃〉與〈緊急應變系統〉,將有助正確認知香港政府如何應變緊急狀況。
❒ 香港的災難敘事影像:以風災為例
我們回憶起香港風災的種種片段,有賴各類影像媒體的記錄與探討,「災難事件」漸漸被新媒體重組、利用影像事件化,激發出香港共同體的敘事意識:二〇一八年山竹襲港,《返工》大電影正式上映。
❒ 如何迫近意外當下:災難記憶與科技中介
對於黑盒,我們並不陌生。問題倒是,俗稱黑盒的飛行記錄器,到底向我們展示了什麼?一直以來,我們究竟如何觀察災難的發生過程?重構意外,到底所為何事?
❒ 劫數藍圖
藍圖(blueprint)原為工程設計圖紙的複製品,用於記錄、傳播對未來的規劃與想像。假如劫數終究無法迴避,又該如何規劃復興,重構災難理解?或許可從歷史事件、文學及媒體作品中參透一二。
❒ 創作專題:災難演習
演習(Drill)指向未來,同樣指向過去,繪出一個迴圈:災難後策劃演習──演習後經歷災難。兩者之間,總是橫着難以飛越的裂縫。
❒ 書寫他方的災難
蘇珊‧ 桑塔格(Susan Sontag) 曾在《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批判戰災影像,探問照片作為一種記錄、一種警示,到底是否能夠真正呈現戰災之苦況,繼而激發觀者訴諸行動的動力,抑或只是為了引起好奇、使人過癮,滿足一眾並不在現場的「窺淫者」。文字作為另一種傳遞訊息的媒介,會否落入同一種批判之中?處於災難世紀,書寫的價值何在?寫者該如何自處?虛構或評論,在吞噬千萬生命的浩劫面前,是否已失去存在的意義?
額外資訊
重量 | 250 公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