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Sample 樣本》第二期:浮瓶漂信
已售完
描述
你有多久沒寫過一封信?在我們看來,書信已成邊緣之物。偏偏,我們越發與郵件無可撇脫,比如淘寶與順豐,早已潛入我們生活角落,改變我們的消費模式。事實是,郵政系統將所有人與物連繫起來,若非有此網絡,一切無從流動,書信史既是溝通史,也是物流史。
今期我們以郵件為主題,探索的就是人與人、人與物的關係,考掘溝通的可能。整個郵政系統、郵政網絡,到底是如何構成?身在其中的人們,又如何把訊息從一點傳到另一點?凡有系統,必有夾縫:郵政系統,是無以計量的人各不相同的溝通欲望交織而成的繁複網絡,也牽涉重重的機制與人力,那就難免會有寄失、錯寄的可能。脫軌的書簡,到底有何下場?寫信的人,又該當何如?
有趣的是,翻讀郵政署條例,信件進入了郵遞過程,就頓時有了近乎神聖的地位,不容阻撓、延誤:「任何人不得故意將任何致予其他人而在郵遞傳送過程中的或已藉郵遞傳送的郵包開啟,或作出任何事情,使到任何致予其他人而在郵遞傳送過程中的或已藉郵遞傳送的郵包,在妥為派遞方面受到阻止或延誤或阻礙,而意圖損害該其他人或意圖為自己取得利益。」郵政署條例第34條〈妨礙〉甚至只有一句,斬釘截鐵:「任何人不得妨礙郵政署人員執行其職責。」條例雖然拗口,卻足見其一絲不苟,我們日常寄出一封書信,又豈能料到這層層機制?
今期〈浮瓶漂信〉分成兩部分,一半以寄出為題,探究寫信人的心境,陳列各式私密書簡,另一半則以收件為題,翻讀延遲或誤寄的信件,如何繞一個圈帶來不曾知曉的命運。橫在兩者之間的夾縫,寄出與收件之間,既是溝通的意外,也是賴以成全的條件。今期《Sample 樣本》,望讀者拾獲一封難辨字跡的瓶中信,展開信紙褶起的萬千世界。
別來無恙
■ 懸而未決:收信者的幻影
■ 明信片實驗:從零開始
佇候示覆
■ 一封信、一個世界:淺田弦幸《信蜂》
■ 寫信這技藝:葉輝《幽明書簡》
■ 缺席聆訊:卡夫卡《給菲莉絲的情書》
■ 投寄詩學:德希達《明信片》
已讀未回
■ 我們應該甚麼都不信
■ 臨別遺書:克里奇利《自殺筆記》
命運掛號
■ 等待終必徒勞:馬奎斯《沒有人寫信給上校》
■ 命運復歸:褚威格《一封陌生女子的來信》
■ 鏡像自觀:〈給自己的情書〉
■ 抛擲與悔疚:〈給十年後的我〉
額外資訊
重量 | 250 公克 |
---|